高职教育“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8-01-21浏览次数:836

高职教育“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何向荣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  325003)
 
    摘要: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浙江工贸职院发挥校企联合改制的独特优势,以项目课程开发和生产性实训结合为核心,探索和实施了“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生产性实训为抓手,推行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改革及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并通过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的三证贯通。
    关键词:高职教育;“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8)04―0035―03
 
    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了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办学方针,切实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和生产性实训结合为核心,积极探索和实践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一、“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这种人才并非只是懂技能、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而应当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指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科学的创新精神是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的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必须要掌握某一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实践技能和必要的技术知识;并要求具备一定的从事某一职业(岗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转变的岗位迁移能力。显然,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质量要求。
    高职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必须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05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进行以任务导向、生产性实训为基础的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经过三年努力,初步探索和实践了以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为目标,通过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和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顶岗工作经历证书“三证贯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简称“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为落实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学院项目课程开发贯穿了“三真”原则,即根据真实生产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以真实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结构分析,以真实生产要求进行课程内容分析。从真实生产中提炼工作项目是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在真实场景下开展生产性实训则是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最佳途径。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生产性实训的有机结合,是学院“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二、以生产性实训为抓手,推动办学模式、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
    (一)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为推行生产性实训奠定了坚实基础
    浙江工贸职院的校企一体化合作模式主要包含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学院与主办单位杭钢集团的合作。杭钢集团不仅是学院的主办方,以资产为纽带为学院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校企合作的合作方,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共同进行材料成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等冶金类相关专业建设,并开展订单培养、在职培训,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等。第二种类型是学院投资或控股的经济实体。目前,学院拥有下属经济实体17个,涉及技术应用、人才服务、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推广等多种产业,产业实体总用房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员工总计近1000人,累计年产值超4亿元。这些院属产业为机电一体化技术、鞋类设计与工艺、印刷技术、眼视光技术、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多个相关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提供条件,促进专业群建设。第三种类型是学院以场地、设备、技术等优势资源吸引企业入校。如吸引天一角酒店、华鸿和康恒两家汽车4S店等当地知名企业,作为市场营销、酒店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开放模式则是指以需求为链接机制,根据专业特点、企业需求进行广泛的校企合作,如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目前每个专业都与当地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如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把奥康集团、康奈集团等作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目前,学院正在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学院与海外上市公司中国瑞立集团合作成立瑞立机电学院,共同实施机电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
    (二)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推进了办学模式、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
    项目课程、生产性实训都是对传统理论教学、课堂教学的“颠覆”。随着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的推进,带动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做合一学习模式和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     
    首先,校企合作要向校企深度融合迈进,使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包括校企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决定专业开发与建设、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校企合作实施教学、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现课堂与生产场所一体化、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等,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其次,要形成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项目课程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每个项目内容的设计必须以完成某个项目(产品)为任务,辅之以必要的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许多项目课程教学实施安排在校内和校外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最后,教学模式要实现产教结合。由于所有的项目都来自于企业真实的生产一线,生产的是真实的产品(或服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而且要有实践技能,因此建立“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是实施教学的保障。学院一方面要求现有教师必须具有“双师素质”,为此学院制定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实践考核条例》,教师每年必须有二个月时间下企业实践;两年内所有专业教师必须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聘请了115名来自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从事教学,建立“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正通过温州市劳动局聘请温州首届100名“名师名家”作为各专业的兼职教师。学院制定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外聘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的暂行管理办法》,提高外聘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的待遇。
    三、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
    项目课程教学主要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过程来展开,关注的是“如何完成工作任务”,因此完全不同于以知识顺序为教学逻辑主线的系统知识教学。项目课程教学主要有四个步骤:一是描述工作任务。包括该工作任务在工作体系中的功能、地位;工作任务完成后对产品的规格要求;完成该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设备、工具、材料等条件。通过描述工作任务,既要使学生把意识聚焦到工作任务上,又要以此为契机,把学生逐步导向工作体系。二是教师演示并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即由教师根据工作任务,现场演示产品的制作过程,使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同时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阐述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建构理论知识。三是学生动手制作,由学生自己制作产品,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询问,最终完成某个产品的制作。四是师生总结与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产品,由学生从外观、产品制作水平、质量要求等方面进行相互交流比较,由学生共同找出各自的优缺点,然后由教师点评。四个步骤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思想,以职业能力定义教学目标,明确学生经过该项目学习后最终要达到的能力状态,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的理想途径。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具有其自身的内容、功能和特点,高职人文教育的特点强调专业渗透和实践体验。“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让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掌握高技能,熟悉社会,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培养创新精神”。适应职业要求应当成为高职学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本源,而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是直接体验职业生活的过程,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直接、更具体、更有说服力。以
《模拟电子器件与应用》课程项目教学――“声控延  时节能灯制作”为例,要求学生会制作、调试声控节能灯电路。其工作任务包括读懂电路图、器件插装、线路板焊接、电路调试、撰写项目报告。通过亲手制作,学生掌握了声控延时节能灯的基本技能,知道了如果出现虚焊造成的后果,培养了学生职业责任意识;通过制作过程和最后研讨,探讨怎样改进制的工艺和选取材料,才能使声控延时节能灯更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三证贯通”
    学生通过校内外的系统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达到毕业的要求,颁发毕业证书;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训练内容纳入项目课程及生产性实训之中,通过技能训练,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核,合格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使其具备从事某一职业的资格;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带酬顶岗实习,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后,经过学院和企业共同考核合格,由校企联合颁发顶岗工作经历证书,证明其具有某一职业(岗位)的实践工作经验,提高了其就业能力。学院通过推行以任务导向、生产性实训为基础的项目课程改革,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和就业率达到了100%。
    总之,把开展项目课程及生产性实训作为学生学习过程,既可以使学生通过技能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又可以使学生通过参加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了解企业、了解社会,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6号.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R].陈至立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4]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5]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R].
[6]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A).
[7]张尧学.端正思想,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
[8]秦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9]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10]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5).
[11]吴启迪.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引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f Combination of Working with Learning of“Three-Three-System”in Higher VocationalEducation
                              He Xiangrong
(Zhe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nomic Business,Wenzhou Zhejiang 325003,China)
AbstractNowadays,the prominent problems existed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at the quality oftalent cultivation can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demand satisfactorily.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policy and documents,Zhe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conomic business took the uniqueadvantage of united system reform of school and enterprise,explored and practised the talent cultivationmodel of combination of school with enterprise of  “three-three-system”centered by project curriculum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training.Under the  model,the  school  carried  out  school―running  model  re--form of cooperation of school with enterprise,learning model reform of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with doingand teaching model reform of production with teaching depending on production practice training.Throughdeploying project curriculum and production practice training,the school has achieved thetransfixion ofthree certificates in talent cultivation proces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ree-three system”;combination of working withlearning;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原载于《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