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参考资讯第2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2-11浏览次数:1725

 

高职教育研究参考资讯

2014 年第二期(总第 2 期)

         高职教育研究所主办           2014年12月9日

目  录

 

【高职动态】

n        9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n        9月,教育部核准发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章程

n        9月,国务院印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n        10月,教育部出台《意见》建立高校师德建设六大机制

n        10月,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征求意见稿)》。

n        10月,江苏正式公布"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热点聚焦】

n         现代学徒制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专家视角】

n        推进现代学徒制理论篇1:“现代学徒制”为何国际上受青睐

n        推进现代学徒制理论篇2:现代学徒制何种模式适合我国?

n         推进现代学徒制理论篇3 企业充分参与,现代学徒制成功的前提

n         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思考

 

 

 

【博采众长】

n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n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探索现代学徒制

n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昆山学院,正式试行现代学徒制

n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带徒工程”,实行现代学徒制

n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现代学徒制

    

【高职动态】

 

教育部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整体部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这是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召开后出台的第一个制度性配套文件,对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促进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提出,要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质量为目标,坚持政府统筹、合作共赢、因地制宜、系统设计原则,以创新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通过试点总结、完善推广,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意见》要求各地从四个方面把握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一是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扩大试点院校的招生自主权,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二是引导校企按人才成长规律和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三是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研发和联合建设专业的力度;四是推进校企共建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过程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

 

国务院印发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9月4日,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

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实施意见》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着力完善规则,确保公平公正;体现科学高效,提高选拔水平;加强统筹谋划,积极稳妥推进。《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实施意见》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五大任务:一是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二是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三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改进录取方式,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四是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加大违规查处力度。五是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招生录取机制。

《实施意见》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文件。各省(区、市)要结合实际制订本地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提前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给考生和社会以明确、稳定的预期。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           

(信息来源:新华网)

教育部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 建立六大机制划出七条“红线”

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要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日前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建立师德建设六大长效机制

高校师德建设有何长效机制?对此,教师工作司负责人说,《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六大长效机制。一是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将师德教育摆在高校教师培养首位,贯穿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全过程。创新师德教育理念、模式和手段。将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结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师德教育,切实增强师德教育效果。二是加强师德宣传,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将师德宣传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对于高校师德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应对并有效引导。三是健全师德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将师德考核作为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四是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将师德建设作为高校教育质量督导评估重要内容。构建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高校及主管部门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五是注重师德激励,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先评优的首要条件。在同等条件下,师德表现突出的,在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聘用,研究生导师遴选,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选培,各类高层次人才及资深教授、荣誉教授等评选中优先考虑。六是严格师德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

划出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

违反师德建设的惩处机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教师司负责人介绍说,《意见》划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 一是 损害国家利益,损害学生和学校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是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三是 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四是 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五是 在招生、考试、学生推优、保研等工作中徇私舞弊; 六是 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 七是 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以及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对高校教师有违反“红七条”情形的,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相应处分。同时,建立问责机制,对教师严重违反师德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后果的,追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意见》同时强调,广大高校教师要自尊自律自强,既做学问之师,又做品行之师。高校要健全教师主体权益保障机制,明确并落实教师在高校办学中的主体地位:一要完善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充分保障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二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保障教师依法行使学术权利和学业评定权利。三要保护教师正当的申辩、申诉权利,依法建立教师权益保护机制,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四要创设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环境条件。《意见》指出,高校是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是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牵头部门,由相关责任部门组成师德建设委员会,建立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高校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师德建设,并落实具体职

能机构和人员,完善师德建设督导评估制度,不断加大督导检查力度。

(信息来源:教育部网站)

    教育部核准发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章程

近日,教育部核准发布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章程。此次发布的9所高校章程,起草程序规范,研究论证充分,体现了广泛的民主参与,起到了凝聚校内共识的作用。如北京大学章程起草历经8年时间,校内外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清华大学学校负责人亲自参与章程的起草与讨论,体现了科学、民主、严谨、求实的精神。各高校章程的内容要素完备、形式规范、符合法律法规和《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原则要求,对学校的历史沿革、发展愿景、办学宗旨、理念使命、人才培养目标都作了有自身特色的规定;同时,结合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实践和改革探索,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落实办学自主权、促进学校综合改革等重要问题上,作了相应的制度创新,反映了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

此次核准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章程,各具特色。首先,内容全面、表述精炼。北京大学的章程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学术自由、师生治学,大学自主、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基本理念,贯穿于章程始终,体现在不同的制度安排和内部工作机制当中,对学校的治理结构作了全面阐释。清华大学的章程内容较为精炼,条款概括性较强,着重规范和明确了办学治校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事项。其次,定位明确、特色鲜明。两校章程对自身的历史传统、使命理念等,都作了较为全面回顾和集中系统的表达,展现了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道路的目标与定位。同时,很好地总结和继承了学校的办学传统与特点,将校务委员会、发展战略委员会制度,秘书长、教务长、总务长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等,在学校办学历史中形成并取得成功经验的制度在章程中予以了明确,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第三,凸显改革导向,落实办学自主权。两校章程根据综合改革的原则与精神,围绕落实和规范办学自主权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并将改革的基本框架和制度安排在章程作了相应的规定,提出了与职责任务相应的自主权及权利的行使规则,为下一步的改革奠定了理念和制度基础。此外,清华大学章程规定的教师职务系列,北京大学章程规定的监察委员会制度等,都体现了学校最新的改革成果。两校章程的核准发布,为两校进一步推进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目前,高校章程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除已经核准发布的32所高校章程外,其他15所985工程高校的章程都已经完成了核准程序,教育部将在近期发布。章程的起草与核准,对于推进高校增强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意识,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和自我监督机制起到了显著而积极的推动作用。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动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的章程建设。

(信息来源:教育部网站)

 

 

江苏正式公布"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到2020年建成200个左右在全国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在世界同领域中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本专科品牌专业,这是近日公布的《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

据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实施时间为2015年到2020年,按照分批立项、分类资助、持续推进的思路,立项建设200个品牌专业和50个品牌专业培育点。一期从2015年到2018年,遴选一批立项品牌专业及培育点;二期从2019年到2020年,持续支持一期建设成效突出的品牌专业,遴选增列一批培育建设成效显著的品牌专业。申报的本专科专业必须是国家专业目录内的专业,必须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专业”、“办学实力强的主干专业”、“社会认可度高的热点专业”其中至少两个条件。

                                                 (信息来源:江苏高等教育网)

 

 

 

 

【热点聚焦】 

 

现代学徒制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

编者按: 为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教育部职成司在2013年设立了专项课题,委托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牵头理论研究,在总结国内实践经验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征、运行机制、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条件保障等,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理论体系;委托江西省新余市、广东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等8家单位牵头,联合企业进行先期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分专业研制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籍管理办法、各项制度标准、考核评价体系等。通过先行先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形成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典型经验。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整体部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

《意见》提出,要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高质量为目标,坚持政府统筹、合作共赢、因地制宜、系统设计原则,以创新招生制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通过试点总结、完善推广,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意见》要求各地从四个方面把握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一是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扩大试点院校的招生自主权,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二是引导校企按人才成长规律和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三是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研发和联合建设专业的力度;四是推进校企共建教学运行与质量监控体系,共同加强过程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专家视角】

 

推进现代学徒制理论篇1:“现代学徒制”为何国际上受青睐

 

现代学徒制是以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的紧密结合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学徒制度。它的诞生以德国双元制为重要标志。1969年的《职业教育法》标志着德国最终完成了对传统学徒制的改造,从而确立了具有现代性的双元制,它被视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于是,西方许多国家开始研究和效仿德国的双元制,相关的立法、政策和改革项目层出不穷。

在国家战略的大力推动下,西方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开展。根据欧盟2012年的报告,27个欧盟成员国中,在中等教育层面开展了严格意义的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有24个,有14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层面开展了广泛意义的现代学徒制;2009年欧盟共有中等教育层次注册学徒370万人,另有570万学生在学校本位的工学结合项目中也参加了企业培训,两类学生约占全部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85.2%,占全部中等教育学生的40.5%。

那么,现代学徒制为何会受到国际社会青睐呢?这是因为相较于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有着自身的特别价值。

现代学徒制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

首先,现代学徒制包含了职业教育最本真、最朴素的原则——“做中学”。在学徒制中,学徒边做边学,甚至先做后学,它是“做中学”的典型。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反复操作,使学徒不仅“会”操作,而且操作“熟练”。

其次,现代学徒制与情境学习的理论相吻合。学徒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其应用之间的联系是明显的,他们更能理解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主动学习,并更有效率地习得那些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学徒制中,学徒通过观察师傅及其他工作者的工作,耳濡目染,从而逐渐习得那些重要的“默会”知识和技能,同时养成某职业所需要的工作态度。

再其次,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个别化的教学。个别化学习理论强调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学习者个人的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帮助个体进步。现代学徒制中师徒之间一对一的亲密互动,为学徒的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条件。

现代学徒制提供了高质量的劳动者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行业订立标准、校企共同培养、政府充分保障”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于学校职业教育而言,学徒制带有明显的“需求引导”特征,它最直接地体现了企业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

企业界不仅控制了人才培养的规格,还直接参与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当然,由于企业利益,企业培训往往更多关注岗位技能,对基础理论和文化素养的教育相对比较忽视。而现代学徒制中职业学校的教育,正是应对这一问题的,补齐了企业培训的短板。

校企双方通过结构化的方式,紧密合作,从而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正如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劳耐尔所说,职业教育“仅有专门的工作经验是不够的,因为它缺少专门学科的理论知识。而后者也不能直接形成实践能力。因此,只有将专门的工作经验与相关理论知识的获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础。”

现代学徒制能有效保障青年就业

首先,现代学徒制帮助青年从学校到工作顺利过渡。现代学徒制被认为是从学校到工作最佳的过渡模式,因为它在学校教育和就业之间建立了两个过渡带(从学校到学徒制,再从学徒制到就业),从而推进了个体从教育到工作的平缓过渡,减少在过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其次,现代学徒制还有预就业的功能。相较于外部应聘者,企业更青睐于雇用自己培养的学徒,因为这些学徒不仅技能熟练,而且已经较好地融入了企业中,省去了企业对新员工入职培训的工作。同时经过学徒制长期的观察,企业又可以避免外部招聘可能会产生的人才甄选误差。

有关青年失业率统计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现代学徒制开展得较好的那些国家(如瑞士、德国、丹麦、荷兰),青年失业率均控制在10%左右,而同期其他欧盟国家的平均青年失业率则超过20%。

现代学徒制体现了劳动力市场的真实需求

学校职业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供应引导的计划模式。职业学校通过预测未来若干年的人才需求,培养人才,并将人才“推入”就业市场。预测的风险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学校职业教育难以应对供需失衡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技能短缺等问题。

而现代学徒制中,企业通常是根据自己的生产需要提供学徒岗位的。也就是说现代学徒制是从真实的人才需求出发,将青年“拉进”职业教育体系。这样就有利于使劳动力供需更平衡,从而避免技术浪费或技能短缺。

现代学徒制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机会

全民终身学习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教育思潮。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现代学徒制的制度设计较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

从教育对象来看,现代学徒制面向广大的社会青年,一些国家甚至还取消了现代学徒制的年龄上限(如英国、澳大利亚)。从学习形式上看,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非全日制的职业教育培训形式,学徒半工半读,采用学分制,以获得资格认证为学习的终点。这增加了就职人员选择教育培训的自由度,是现有全日制正规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

从学习地点上看,在学校之外,企业是现代学徒制重要的教育培训场所。学习地点的扩大以及工作的学习化,正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表征。

正是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以上优点,当代许多国家都将职业教育的发展重心转向建立或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事实上,进入现代化进程后,我国亦有许多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瓶颈较为突出地体现为行业企业参与力度不足、工学结合缺乏紧密性和有机性、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能力不足。而现代学徒制很可能会成为解决我国职业教育这些突出问题的良方。

(作者:关晶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石伟平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推进现代学徒制理论篇2:现代学徒制何种模式适合我国?

 

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现代学徒制如何开展?有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这里,我们以德国、瑞士、英国、澳大利亚和法国为例,看看它们是如何开展现代学徒制的。

德国把现代学徒制叫做“双元制” ,主要是指德国现代学徒制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场所完成。要注意的是,学徒在两个场所的时间和学习任务并不是等同的,事实上,企业是双元中的主要方。在德国双元制中,企业培训依据的是由行业组织制订的全国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学校教学则依据由各州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框架教学计划”。

  其典型做法是:企业发布学徒岗位,面试录取,并在行业协会进行学徒注册。同时,学徒在相应的职业学校注册学籍。培训过程中,一般每周3—4天在企业,1—2天在学校。行业协会组织的中期考试和毕业考试是学徒必须参加的两个重要考核,通过即可获得相应的证书,完成学徒制。

在德国双元制中,由一个企业负责所有企业本位培训是主要模式,但当单个企业无法为学徒提供完整的企业培训时,亦可由几个企业联合提供培训,或将部分培训内容转移至行业主办的跨企业培训中心。

瑞士的职业教育统归联邦政府管理 。学徒制必须根据联邦专业教育与技术办公室发布的“职业培训条例”来开展,它不仅规定了教育内容,也规定了职业学校、企业、产业培训中心的分工职责。瑞士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分工是在最高层面进行统一设计的,这点与德国不同,德国的“职业培训条例”只规范企业培训,职业学校的教育内容则由各州政府自行规范。

瑞士现代学徒制在三个场所完成,因此又被称为“三元制” :(1)企业培训。它是瑞士学徒制的重心,约占整个学习时间的70%以上。(2)职业学校的学习。大多数职业学校由州或市开办,也有部分学校由行业联合会开办。(3)产业培训中心的入门培训。产业培训中心由行业协会开办,属于独立的第三类培训场所,主要采取集中授课方式,学习内容为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交替进行,典型做法是学生每周1—2天在职业学校,3—4天在企业接受培训。还有一种模式是学生开始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然后逐渐减少学习时间,转而以企业培训为主。学徒期满后,学徒要参加一系列的国家考试,以获得联邦职业教育证书(2年制)或文凭(3—4年制)。同时,他们还可获得一份由师傅颁发的学徒工作证明。

英国学徒制体系由三个级别组成:中级学徒制(国家职业资格2级)、高级学徒制(国家职业资格3级)和高等学徒制(国家职业资格4级及以上) 。学徒培训的依据是国家统一发布的“学徒制框架”。它由英国各行业技能委员会开发,核心内容是学徒需要获得的若干个国家资格证书。与德国及瑞士不同,英国学徒制框架本质上是一种目标/结果导向的管理策略,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校企分工没有限制,培训机构教什么,企业教什么,学徒怎么学,都非常灵活。

英国学徒制中,通常是培训机构主动寻找合作企业,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在现行学徒制政策中,培训机构可以通过开展学徒制获得国家拨款,因此较为主动。培训机构向企业派出代表,帮助企业确定适合该企业开展的学徒制项目。学徒通常需经过面试确定录用,并签订培训合同。在培训开始后,培训机构与企业按照共同商定的培训计划交替开展教学,通常为每周4天在企业,1天在培训机构。当企业距离培训机构较远时,也会以若干周为单位进行交替。培训机构会安排导师全程跟踪学徒在企业的学习与工作进展,对学徒的考核主要根据学徒在工作现场的表现。专业颁证机构、培训机构,甚至雇主本身,只要通过资格认可,都可以成为评估者。学徒取得学徒制框架里规定的所有资格认证,便成功完成了学徒制。

为了帮助英国的小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最近英国还发展了一种新的学徒招募模式——学徒制培训中介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学徒制培训中介是学徒的雇主,它将学徒分配到合作企业接受学徒培训,并向企业收取一定费用。当企业无法继续雇用学徒时,学徒制培训中介就为学徒寻找新的学徒岗位。

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包括学徒制和培训生制两类 ,主要区别是:学徒制时间较长(3—4年),且更稳定(学徒期间企业更换业主,新的业主必须继续履行培训合同;合同的取消,需要所有相关方同意);培训生制时间较短(1—2年),稳定性也差些(学徒期间企业更换业主,新的业主可以终止学徒培训;任何一方都可单方面解除培训合同)。两种类型开展培训的依据都是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和培训包。

其典型运作方式是:企业发布招聘广告,甄选学徒,学徒和企业到学徒培训制服务中心签署培训协议。然后学徒到注册培训机构(主要是TAFE学院)进行面试,学徒、企业和培训机构协商沟通后,三方签订培训计划。之后学徒培训在企业与培训机构之间交替进行。培训机构负责知识培训和少量的技能培训,大量的实践培训在企业进行。学徒需要与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学生一起参加国家考试,从而获得相应的资格认证。

集团培训公司是澳大利亚学徒制中富有特色的第三方机构。他们直接招聘学徒,然后把学徒派遣到小微企业工作,同时也把脱岗培训外包给TAFE学院。

法国的学徒制分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最高相当于硕士 。每个学徒制项目都是围绕某个国家资格认证开发的,开发主体是法国各行政大区——学区长组织企业代表、学徒培训中心代表和专家组成工作组,制订用以规范本地区企业和学徒培训中心开展学徒培训的“联络文档”,该文档详细规定了学徒必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在法国学徒制中,学徒也需要与企业签订学徒制合同,并到行业委员会注册备案。学徒培训在企业和学徒培训中心之间交替展开,企业培训约占整个学徒制时间的60%—70%。学徒培训中心以由行业组织所属的私营学徒培训中心为主,也有国家或地方政府所属的公立学徒培训中心。学徒培训中心还与相关行业委员会合作开发“联络/管理手册”,记录学徒身份、培训时间、访问企业计划,以及学徒培训中心和企业的具体培训内容等,从而协调企业和学徒培训中心的教学任务,同时跟踪检查学徒的学习情况。在完成学徒制时,学徒要参加国家资格考试,获得相关资格认证。这些认证与全日制职业学校的学生获得的认证是完全一样的。

通过以上国家的列举,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模式是多样化的。现代学徒制的开展与一国的顶层设计有关,但作为一种制度,其形成与发展又受制于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比如德国、瑞士这样学徒制传统深厚的国家,更加注重的是现代学徒制的过程管理和质量控制;英国、澳大利亚这样职业教育传统较薄弱的国家主要采取结果控制的方式,给予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和教育机构尽量多的教学自主权,让更多的企业和学生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中。又比如瑞士“三元制”中的第三元(产业培训中心)的产生和制度化,是因为瑞士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在硬件和师资上都难以满足培养行业通用人才的需要。再比如法国现代学徒制的开发和管理主要在行政大区层面,这是与法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权力下放”的政治背景紧密相关的。

即使在一个国家里,依具体情况不同,现代学徒制也可能采取不同的做法。比如工学交替既可以“日释”开展(按日交替),也可以“期释”开展(按周或月交替),还可以渐进开展(从以学校为主过渡到以企业为主);既可以由单个企业承担企业培训,也可以由多个企业联合开展或转移到跨企业培训中心;既可以由企业直接招募学徒,也可以由学校或第三方机构代为招募。

这些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我国当前开展现代学徒制,也应该找到适合我国的发展路径,走自己的特色道路。在试点阶段,我们尤其应该以开放的态度鼓励多样化的尝试,同时,多样化发展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事实上,我国一些地区和学校的现代学徒制探索已经初显多种类型:有面向学校生源的,有面向企业生源的;有基于校企合作的,有基于“厂中校”或“校中厂”的,也有基于职教集团的。总之,允许多样化、尊重多样化、鼓励多样化,才是我国建立和发展现代学徒制的可行之路。

(作者:关晶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推进现代学徒制理论篇3:企业充分参与,现代学徒制成功的前提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的标志性区别是职业学校也作为重要主体,与企业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但现代学徒制究其根本还是一种“学徒制”,这意味着它是以企业为教育培训主要提供方的一种人才培养制度。与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相比,现代学徒制不仅是“为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更是“由企业”和“在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企业充分参与是现代学徒制成功的前提。
    如何激励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
    那么,当前国外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激励企业提供学徒岗位呢?综合各国的做法,主要包括四大类举措。
     措施一,建立收支相对平衡的经费制度。 经费制度是所有国家激励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措施。基本思路是使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成本与收益大体相当。具体又可以分为三种策略:一是高工资、高拨款。采取这种策略的是学徒制传统薄弱的国家。为激励青年选择现代学徒制,企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学徒工资,而为了保护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政府必须为企业培训成本买单。英国就是使用这一策略的典型。英国政府规定企业要向学徒支付不低于国家最低标准的工资,还要为学徒支付各种社会保险。这部分的支出需要企业自行承担,不过政府会通过公共拨款为企业分担大量的培训费用。在额定总量内,企业每投入1英镑,政府配套投入2英镑。针对16岁至18岁的学徒,还有专门补助,相当于政府全额支付了培训成本。通过政府拨款加上学徒劳动产出,英国企业实现了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大致平衡。二是低工资、低拨款。采取这种策略的是学徒制传统深厚的国家,以瑞士和德国为典型。在这些国家,企业培养学徒的全部成本都需要企业自己来承担,低工资就成为了企业保持收支平衡的策略。比如德国学徒第一年的津贴通常为正常工资的20%至40%,而瑞士学徒第一年的津贴还不足正常工资的1/5。但在瑞士现代学徒制中,企业不仅做到了收支平衡,甚至还略有盈余。另外虽然学徒津贴低,但由于这些国家对学徒制的认可度很高,并不会失去学徒生源。三是征税—拨款制度。还有一些国家采取了征税—拨款制度来调节开展学徒培训与不开展学徒培训企业的利益。典型的国家是法国、丹麦、爱尔兰。这一制度向未完成培训任务的企业征收培训税,再按比例拨款给额外完成了培训任务的企业。以法国为例,除了自由职业和农业以外,所有企业都要交纳学徒培训税,但雇用了一定数量学徒的企业可以免除交纳学徒培训税。
     措施二,提供特别奖励。 不少国家会设立特别的奖励基金或政策,鼓励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这些奖励通常是针对特殊招募对象、特殊企业或特殊时期的。比如德国向招收残疾人、长期失业者为学徒或接收破产企业原学徒的企业支付一定金额的培训奖励;英国向招收16岁或17岁失业青年为学徒的企业支付每人2500英磅的特别奖励;奥地利对在成立5年内提供学徒岗位的企业和每年提供超过10个学徒岗位的企业提供最高达2万欧元的奖励;澳大利亚向在“国家技能需求名单”所列行业里提供学徒岗位的企业提供额外补助。还有一些奖励是以税费减免的形式开展的。比如荷兰,提供学徒培训的企业可以减免部分税收及学徒的社会保险金。
     措施三,在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进行合理的教学分工。 这种方式从隐性角度分担企业培训成本。在许多国家,现代学徒制都将职业基础知识和一般技能的教育职能转移至职业学校或其他有公共经费投入的培训机构。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它们开展学徒培训时,成果被“偷猎”的风险尤其大,因此特别需要通过培训转移,降低投入成本和风险,保护参与积极性。瑞士的产业培训中心、德国的跨企业培训中心等都是这一策略的例子。
     措施四,宣传造势。 英国就非常重视宣传造势,比如在学徒制官方网站宣传企业参加学徒制的各种好处,随时向企业提供咨询及帮助,每年评选优秀雇主,每年举办声势浩大的“国家学徒制周”。
   我国当前现代学徒制试点,是在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的背景下开展的。因此,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使企业充分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艰巨又重要。起步阶段,我们尤其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如补贴、奖励、免税等;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公共实训中心等资源,分担企业培训任务;还需要通过媒体积极宣传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好处及典型案例,并适时评选优秀企业。另外,我国企业参与意愿不强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即担心学徒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在国外,这几乎不成问题,因为企业对学徒并不负有比其他成年员工更大的安全和管理责任。但在我国,需要从学徒身份界定、责任厘清和保险制度等方面着手,探索解决途径,消除企业顾虑。总之,要想在我国成功开展现代学徒制,就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多途径、多维度地构建企业参与的激励体系,让企业参与从“不愿”到“自愿”,从“自愿”到“自觉”。

(作者:关晶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关于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思考

                                           

一、实践原则

—共赢原则:现代学徒制涉及的面更广,开展现代学徒制是各方利益的共同追求。与传统学徒制相比,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和社会,都希望通过学徒制的开展获得收益,取得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根本目的所在。

—责任原则:现代学徒制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参与方各司其职.强化责任意识,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保持各方的联系、沟通和协调。国外在开展现代学徒制方面尤其强调这一点,这是现代学徒制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灵活原则: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有着丰富的内涵。其具体实施内容没有固定和现成的方法可套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展开,要突出具体方法上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时效性,要给学校、企业一定的自主权.这是体现现代学徒制活力的关键所在。

  二、各方职责

(一)作为搭台方的政府部门,其主要职责:一是对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政策保障,具体将通过制定各种制度文件来实现。二是经费保障,政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通过对行业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带教师傅等的经费资助,使得现代学徒制得以顺利开展,尤其是要通过政府购买岗位、增加补贴和采取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等举措,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开展学徒制的积极性。三是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宏观调控的杠杆,组织并协调好各方的关系。四是充分发挥监督和管理作用,对所确定的学校和企业、专业和岗位、实施进程等进行严格把关,对过程实行全程监控等。五是做好宜传、引导工作。

 (二)作为参与方的学校,其主要职贵:一是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确定开展学徒制的具体专业范畴。二是要选拔出作为学徒培养的相关专业的学生。三是要主动出击,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联系,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学生与师傅的有机衔接。四是要做好与开展学徒制相关的教育教学配套工作,如校企合作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等。五是要建立激励机制,发挥教师在学徒制培养中的能动性和主导作用。

(三)行业企业的主要职责:一是与学校联合做好学徒的挑选工作。二是与学校联合做好带教师傅的选拔工作。三是确定相应岗位,尽可能给学徒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四是对学徒和师傅进行监督管理,结合具体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五是配合学校做好与开展学徒制培养相关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如招生就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与教师的双向互动等。

(四)社会力全积极支持: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型模式,不但需要政府部门、学校和企业的齐心协力,也需要社会力盘的积极呵护和鼎力相助,尤其是需要作为培养主体的学生以及家长的认可和支持。此外,也希望得到社会力量在舆论宜传等方面的积极支持。

三、学校制度设计

—学生来源:作为学徒的学生是培养的主体。按照大职业教育观理解,现代学徒制对学生的范围没有严格的限制,既可以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也可以是作为企业职工的一线在职人员,还可以是社会上需要技能培训的人员等等。也就是说,学徒的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在校学生、企业员工和其他社会成员。

—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开展现代学徒制会给学校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带来冲击,因此要与行业企业一起共同创新符合现代学徒制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过程监控、实习毕业环节管理等的创新,设置灵活的学制,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对作为学徒的学生的考核形式、办法,构建适应学徒制变化的多元评价方式,改革招生、学籍等相关的管理制度。

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开展,建设一支能够承担实习实训带教任务的具有双师资质的教师队伍。在此过程中,学校与相关行业企业一起做好带教教师的选聘、管理工作。建立学徒制带教教师单独的评价、激励和考核制度,并与个人的工作业绩、职称评定和专业业务能力考评挂钩。

四、实现方法和保障

(一)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企业深入参与职业教育

—集团化办学。在集团平台上,开展现代学徒制,可以统筹带教岗位资源,共同建设带教岗位和带教师傅队伍,并应该在集团成员内分享这些资源。具体做法:一是通过企业主动参与和岗位遴选两个方法,在集团成员企业中建设一批带教岗位作为示范。二是成员学校共享资源,即这些岗位可以接纳各成员学校的学生。三是集团中一批学校与一批企业共同建设带教岗位,分摊费用,提高效益。四是岗位建设可以精细规划,成套建设,亦即在一个专业中,可以建设一批技术技能含童互相补充的岗位群,以便学生轮岗实训实习,掌握全面的技能。五是集团建立专门的项目领导小组,制定带教岗位相关标准和考核标准,对投人进行管理。

—引厂人校。企业在学校内,利用学校资源进行生产的,都应该配备带教师傅。企业进人学校,应该承诺承担教学任务,作为利用学校资源的基本条件。承担教学任务的具体体现,是提供实训岗位和带教师傅。企业有义务提供德技双馨的人员担任带教师傅。

—引校人厂。学校到企业举办实训车间或做学一体教室的,应该充分利用在企业办学的条件,设置带教师傅。有条件的地方,带教师傅可以承担几个场所的带教任务。在一体化教室中从事技术教学,在车间从事岗位带教。

—企业办校。企业举办学校,应该实行贯穿全学制的现代学徒制。采取招生与招工、毕业与就业合一的办法。学生进人这些学校,应该配备带教师傅,师徒签订相关合同,师傅对徒弟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和照顾。

—在订单班、冠名班范围内,组成带教师傅队伍。订单班、冠名班一般由企业提供带教师傅,分为两类,一类带教师傅在第二学年进入学校课堂或实训车间,对学生进行工位带教;第二类带教师傅对进人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进行带教。带教师傅的遴选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对师傅的补贴主要由企业承担。

(二)带教师傅队伍建设和带教岗位的建设,采取逐步推进的方法

—在一定的范围内试点。在建设初期,学校和企业的实习实训岗位中配备带教师傅不低于一定比例(如30% ),以后逐步拓展范围。

—遴选和建设带教岗位。制定相关标准,对带教岗位的技术内涵、学习的方法、带教进度、考核办法、教材教案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

—推进带教师傅队伍建设。开展师德教育,提高带教师傅的综合素质;开展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带教师傅的教学水平;对确实难以胜任带教师傅职责的人员,应该及时撤换。

—对带教岗位和带教师傅给予补偿和补贴。一是对岗位给予补偿:根据岗位的技术含量、企业提供这些岗位可能蒙受的损耗给予补偿。二是在确定带教师傅的职责和任务前提下,制定对带教师傅的补贴标准,发放补贴。

(三)补贴和补偿的资金来源和分配

—补偿或补贴的资金来源。一是政府向职业教育投人的资金中设立专项资金。二是学校作为教育成本的付出,给予企业补贴。三是企业作为培养员工的付出,自己承担岗位损耗和对师傅的补贴。四是吸引社会各类组织的资助资金,对岗位和师傅给予补偿和补贴。

—对岗位的补偿。一是对遴选出的带教岗位给予补偿,可以分两次或两次以上给付。在实施带教任务开始,给予30%--40%的补偿金;在带教任务结束后,经过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考核),给付其余部分补偿金。二是鼓励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提供配套岗位,为组织学生轮岗实习提供较好的环境,从而达到技术技能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全面性。对这些岗位的补偿,在额度上给予适当倾斜,以提高实训实习质量。三是对带教岗位建设较好、带教的学生考核合格率高、学生实训后就业质童高或其他带教成果突出的,给予奖励和表彰。

—对带教师傅的补贴。一是承担带教任务的师傅都应该给予补贴,但要在核定工作量、确定职责、制定科学的监控考核办法的前提下。二是在企业工作的同时,为实习实训学生承担带教任务的人员,由政府或学校给予补贴。三是企业对实训期间具有试用期学徒身份的学生的带教,企业对带教师傅给予补贴。四是在学校从事带教师傅职责的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由学校通过课时费及专项经费给予补贴。

(作者:陈嵩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博采众长】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农牧职业学院与上海市光明食品有限公司上海农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联合开办“现代学徒制”班,共有26名学生跟企业、学校签订了三方合同,成为首批现代带薪学徒工,出师后便可成为具有职业资格的技师,毕业后就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试点班坚持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学校和农场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施“双导师制”和“弹性学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学生推行“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制度,学校在寄给学生录取通知书时,附寄一份深度合作企业介绍,并安排专人答复协商“现代学徒制”咨询,在入学报到前组织有意向订单培养的学生到企业参观,在入学时学生与学校、农场签订合作培养三方合同。根据协议要求,学生第4-5学期在农场工作于学习,历时1年半。这期间,农场不仅要承担学生两年学费,还要给予学生半工半读期间每月1500元左右的生活补贴,并承诺就业后年薪不低于5万元,同时,在协议中明确学生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保证该班动态、平稳、高效运行。学生毕业时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农场优先录用,并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这项改革是学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一大创新和突破,极大促进了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强化了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1]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该校自2013年11月启动教育部“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项目工作以来,校企双方高度重视,按照实施方案的进程安排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成果。

校企联合招生招工,为现代学徒制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校企联合设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合作企业充分沟通和协商,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面向的两个不同行业和不同职业岗位,制订了既具一定差异性,又有较大同一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更为清晰明确。学校与合作企业一起进行课程教学任务分配,学校与企业分别完成各自擅长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教学,企业对就业人才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要求得以充分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也更具灵活性和实效性。学生毕业时需取得品类管理师证书、电子商务师证书、职业经理人证书中的任意一张职业资格证书,才能顺利毕业。

校企联合实施培养,形成渐进式实岗育人模式。该校建立起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满足企业需求的“渐进式”学徒培养方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六学期,前三学期以学校教育为主,企业通过植入课程参与人才培养,后三学期以企业师傅培养为主,学校通过完成部分实训课程参与人才培养,形成企业逐步介入学校教学,到企业为主进行教学,再到学校补充企业教学的不足,校企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方式。这种“渐进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商科人才培养的最新探索。

校企联合建设师资、课程与实习基地,激活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为切实提高“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双方在双师队伍、课程、实训实习条件等关键要素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明确了双师选拔标准,建立了校企师资“互学互帮”制度和“双向考核”制度。重构课程体系,围绕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体系,形成了“通识教育课程”+“职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修订了课程标准,截止目前,已完成17门课程的教学标准修订工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两家合作企业从600家门店中认真筛选出近100个门店,供92名学生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完备的实训条件。

校企联合管理班级,增强学生企业员工角色意识。现代学徒制班建班以来,根据企业对员工形象的要求,学校制定了学徒形象标准和礼仪规范,实施模拟企业运行的班级管理。现代学徒制班推行“校企双班主任制”,即除了聘任“校内班主任”外,还聘请了华恩公司培训经理作为“企业班主任”,现代学徒制班以模拟公司的形式进行管理运行。[ [2] ]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昆山学院  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9月28日与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昆7家关联企业,共同签署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昆山学院’政校企三方现代学徒制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正式成立昆山学院,并正式开始试行现代学徒制。昆山学院的学生将在师傅指导下的真实工作岗位锻炼,通过MOOC课程等现代教学手段,大大提高自己的计划、决策和分析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理论知识。昆山学院通过政府牵线搭台与提供政策支持、企业提供“准员工”学徒岗位与教练型教师,学校承担理论教学与购买企业服务,三方共同为参与学徒制学生专门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的模式,实现四方共赢。[ [3] ]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带徒工程: 借鉴现代学徒制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自2007 年开始聘市级及以上首席工人、技术能手指导特长生的项目开发、技能竞赛等,2009年出台《“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带徒工程”实施方案》(简称“带徒工程”)并正式实施。“带徒工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就业、就好业。师徒结队、个性化培养学生。每位“师傅”最多收6名“徒弟”,师傅为“徒弟”量身制订培养方案并负责实施。学校、师傅、徒弟三方签订培养协议(内含考核指标)。以真实项目(任务)、考证、竞赛等为载体培养学生。“师傅”不擅长理论教学,更多是通过企业项目(任务)、指导学生考证和技能竞赛等来培养“徒弟”。“师傅”每年要为“徒弟”提供不少于3个月的企业学习机会。学校设立“企业学习日(月、周)”,建立企业学分认定制度及其与课程学分之间的互换机制,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徒弟”进入企业学习。科学、系统的方案设计,如“带徒工程”在实施之前,主要围绕着“师徒结队”“个性化培养”“企业环境培养”等关键词进行了系统的方案设计,使得“带徒工程”具备了很好的操作性。[ [4]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与产业结合,招生与招工同步 。近年来,金华职院通过持续深化校企利益共同体建设,构筑了专业与产业共同推进、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和谐生态。

学生成才新生态——招生招工同步进行,金华职院众泰汽车学院实行校企联合自主招生、校内二次招生组建新型订单班等方式实现招工招生同步;金华职院皇冠学院则实施“社团体验、定向培养、现代学徒制”渐进式的教育模式,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组织方式逐渐深化。此外,学校还与市农办等政府部门及有关龙头企业联合创办“创业学院”,设立企业专项创业基金300万元,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咨询、创业指导、创业培训服务,每年扶持实体创业学生200余人。

专业发展新生态——专业群与产业链融合升级,2014年初,在金华市政府的主导下,金华网络经济学院成立挂牌,由金华职院与金华市电子商务四大园区管委会、区域网络经济的优势骨干企业联合创办。为此,学校对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网络经济相关专业进行了优化整合,最终形成了由8个专业组成的对接区域网络经济产业的专业链。如今,在金华职院,像网络经济学院这样的校企利益共同体有10家,涵盖了43个专业。共同体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管理、文化和需求,学校则积极适应这种变化,动态地优化专业结构。如金华职院皇冠学院开设了国内唯一培养电动工具专门人才的专业,2012年以来逐步转向培养具备电动工具设计、检测、管理与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金华职院的16大专业群分别对应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网络经济、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区域新兴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

课堂教学新生态——建“校中厂”和“厂中校”,由于学院专业多,校企利益共同体合作企业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学院积极鼓励各专业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更加多元化的课堂生态。如依靠摄像头、大屏幕等设备把企业的生产场景搬到信息化教室,这种校企互动的“空中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可“跟踪”生产过程。又如金华职院众泰汽车学院的课表课表中每周的课程安排都不一样,上课地点鲜见教室的编号,多为实训室、企业车间的名称。众泰汽车学院分别在学校和众泰集团建立了教学实训基地与‘汽车维修与4S服务’教学工厂,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都在‘校中厂’和‘厂中校’轮流进行,专业教学实行的是分阶段教学、双基地轮训,课堂的时空横跨校企。

2013年,金华职院举行了两个轮次的“示范课堂”评选,通过学生投票、推门听课和专家评审,有52门代表不同专业、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课程入选“示范课堂”,其中校企利益共同体相关专业的课程占到了36门。[ [5] ]

 



[1]信息来源: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创新案例集P87

[2]信息来源:江苏省教育厅网站信息 http://www.ec.js.edu.cn/art/2014/9/17/art_4344_155562.html

[3]信息来源:江苏省教育厅http://www.ec.js.edu.cn/art/2014/9/29/art_4344_156042.html

[4]张启富 我国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12期

[5]信息来源: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147/201404/167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