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本报记者 翟帆
受访人:《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主编之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
记者:今年是高职质量年度报告编写发布的第三年,作为报告的主要编写者,您能否描述一下今年报告的主要特点?
马树超:在7月1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把今年报告的特点概括为“一稳定、二出新、三突出”。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反映了我们编写者的初衷。
“一稳定”就是反映学生发展指标的体系保持稳定。今年我们继续采用了2013年推出的“计分卡”,通过稳定的指标来反映问题。
“二出新”,一是我们用了新的质量管理工具。今年的报告推出了反映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资源表”。从这些指标我们可以看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水平在提高。二是积极回应新的社会关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教育领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的报告也体现了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的趋势,体现了管、办、评相互分离的需要。
“三突出”,一是突出了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以财政专项引导高职改革与发展、通过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二是突出了一些通过专业对接产业、服务区域发展所形成的专业特点突出的优秀高职院校群体;三是突出了第三方视角,力求直陈事实不修饰,言之有物不夸张。
记者:能否给我们的读者列举一下今年报告的主要亮点?
马树超:今年的报告,我觉得至少有十个亮点。第一个是在“教学资源”这一节,阐述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时,用了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两所学校的例子,他们的做法和李克强总理在全国职教工作会前会见代表时提出的要求相一致。第二个是在“专业结构调整”这一节,写了一些高职院校率先改革、率先探索的做法,说明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的“五个对接”是有实践基础的。第三个是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节,全国1139所发布年度质量报告的高职院校,据我们统计,合作企业数量达15.6万家,应该说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已经打通了,这里我们也给出了一系列的案例。第四个是“信息化建设”这一节,高职院校已经进入到提高信息化资源应用水平、推进教学改革的新阶段。第五个是在“国际化办学”这一节,一批高职院校率先探索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相配套的发展模式,尤其令我们高兴的是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高职院校服务“走出去”的成效非常显著。第六个是在“院校治理”这一节,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股份制办学,创新混合所有制教学实体,例如南通航运职业学院与新加坡海员联合会等联合共建股份制国际海事培训中心,开展航海中高端技术培训取得显著成效。第七个是在“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这一章,我们看到教育管理部门强化了财政专项的问责机制,给一批项目建设单位亮“红牌”,成为财政专项建设质量监测与管理的亮点。第八个是在“招生制度改革与成效”这一节,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人数已经占到了高职招生计划总量的43%。第九个是在“质量监测与保障”这一节,我们对31个省、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布高职教育质量报告的情况做了综合评价和分类点评。第十个是在“服务产业”这一节,介绍了作为中央企业的中国通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中国通讯服务职业教育联盟的情况,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的“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精神相一致,适应了企业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双重需要。
记者:报告对于发展中的问题也没有回避。
马树超:是的,作为第三方,我们指出了高职教育质量方面或者说发展方面的十大问题。第一个是发展环境问题,政策不落实、不落地。报告中有多处反映,比如在“生均经费”一节我们专门指出,一些骨干校在建设中,有关部门对建设初期的投入承诺落实存在差距。第二个是财政经费得不到保障。我们在“生均经费”一节专门做了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的比较,从全国来看,普通本科是高职院校的1.78倍。第三个是中央财政专项预算约束还没有全面实现。如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在验收中,有1个省、54个院校、74个专业暂缓验收,反映了预算约束存在问题。第四个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问题。虽然生师比都有所下降,但是部分省份仍高达18∶1。第五个问题是一些办学资源水平评价标准调整滞后的问题。第六个是学生社团活动参与度下降的问题。第七个是高职考试招生改革的规范有序问题,有的省份步子太快,配套措施难以跟上。第八个问题是部分地方教育部门和院校对管理制度的落实存在偏差。比如在本地和本校质量年报中,没有按照要求公布“计分卡”和“资源表”的相关内容。第九个问题是高职院校质量年报中,超过60%的院校没有反映技术服务性收入,近40%的院校没有反映社会培训规模相关情况,不知道是没有开展呢,还是没有填写。第十个问题是我们在最后一章专门指出的升本的“五大诱惑”和本科转型带来的“五大压力”。
信息来源:中国高职高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