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逻辑主线、目标框架与行动方略

发布者:kj发布时间:2021-04-27浏览次数:790

近年来,国家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以及《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都把职业教育放到了事关国家战略、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指出了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服务贡献度的紧迫性,并就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进行了大量部署。“双高计划”提出“到2022年,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明确了“双高计划”未来高职学校发展的新方向,职业教育又迎来了通过深化改革实现新发展的重大机遇。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骨干专业率先发展,对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逻辑主线为研究基点,全面审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建设目标与内容,并提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行动方略,以期为推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提供背景理解和经验借鉴。

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逻辑主线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聚焦于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中国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但战略性新材料和关键技术发展不足,服务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人才非常紧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应时之举。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步伐逐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产业人口劳动技能转型与技术素质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新时代产业面临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批适应时代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主体,高职学校亟待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构建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布局,打造高端产业专业群,为我国高端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发展主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水平高职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创新高职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校企对话机制,主动与行业领先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全方位融合。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旨在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只有不断拓展社会服务功能,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体系,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才能彰显其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这既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目标所在,也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服务经济体系建设的强烈诉求。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加快培养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对提升高职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发挥着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目标框架

双高计划”提出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目标框架:从建设时间维度看,“双高计划”提出,到 2022 年,列入计划的建设单位实现办学水平、服务能力、国际影响的显著提升,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到2035年,建设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职学校,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从建设内容维度看,“双高计划”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致力于“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

(一)以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将大幅度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实力、服务能力和发展潜力,在基础能力、治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树立典范,引领高职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梳理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脉络不难发现,“双高计划”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积淀,经历了国家战略设计、项目实践探索、具体落地实施等系列阶段才提上日程的。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此时已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为 “双高计划”的实施做出了政策谋划。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提出要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支持地方建设一批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在政策层面进一步为“双高计划”的具体实施埋下了伏笔,在实践层面进行了前期项目探索。2019 年,在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基础上,国家正式启动实施“双高计划”,并分阶段明确了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为创新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支点。列入立项计划的建设单位将以 “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带动院校整体改革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各地将结合当地发展实际,以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为引领,统筹谋划,推进区域内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以高水平人才和技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培养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使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尤其是致力于当前突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培养适应高端产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人力资源保障、技术服务与支持作用。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在给职业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小的挑战。面对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时代重任,高职学校迫切需要创新教育改革与产业发展相互融通的运行模式,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提升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效率,为助推中国产业走向国际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三)以高质量标准打造中国特色高职教育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要立足中国国情,充分结合经济、社会以及教育自身发展情况,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制度、标准、资源,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高质量职业教育反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关键内容是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标准,并发挥其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一是专业设置具有中国特色。按照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要求,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在国际同类专业建设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中国特色。打造职业教育的“中国模式”,不仅要从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培训包”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模式中汲取先进经验,还要结合国情,对其进行具有本国特色的改造、发展与创新。三是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具有中国特色。高职院校要树立质量意识,遵循标准化治理理念,注重标准的开发与应用,建立健全标准建设体系,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范式,助推高职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四)以国际先进水平培育高职一流项目载体

与以往的“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建设不同的是,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除了示范、引领外,还肩负着培育职业教育一流院校和一流项目的历史重任。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无论是从管理方式来看,还是从建设内容和分类布局来看,均具有项目化的特征。首先,在管理方式上,从申报、遴选到任务书备案等环节,均采用了项目式管理方式,这是由“双高计划”扶优扶强的遴选标准及其较长的建设周期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利于后期的绩效评价与管理。其次,在建设内容上,“双高计划”共设计了十项改革发展任务,涵盖了党建、内部治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研发、师资队伍、信息化、国际化等重点领域,构成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具体项目抓手。最后,在分类布局上,首轮“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分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两类,每一类按照 A 档、B 档和 C 档三个层级进行布局,一方面将“双高计划”以学校为单位开展项目建设,另一方面也将“双高计划”学校分为不同类型、不同档次,旨在进一步扶优扶强,有重点地打造既扎根中国大地,又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水平高职学校。

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行动方略

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是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必须全面把握建设目标,以加强党的领导为统领,全力开展“四个打造”,着力实施“五个提升”,具体如下: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培养支撑社会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育人导向,健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政治核心作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使命不能变。实施党建领航工程,本着立德树人、服务发展的原则,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既是“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水平高职学校应该坚持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只有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上有所作为、有所成效,我国高职教育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构建具有强大育人合力的实施机制。立德树人彰显了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根本价值,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核心理念和逻辑起点。高职学校要深刻认识和领会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深化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新型育人体系,形成 “铸魂育人大思政”格局。要坚持德技并修,努力提供全方位的优质育人服务,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的实施机制,把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学校治理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的有机统一,给学生提供深刻的学习体验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将他们培养成为支撑社会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创业精神的行业翘楚。开展职业核心素养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推行劳动课程积分制度。秉承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规律,采取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劳动教育平台,对应课程标准制定,强化对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创业精神的活化教育。

(二)全力开展“四个打造”,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1.打造“地方离不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双高计划”提出要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要着眼新时代新要求,引导高职学校深化改革,聚焦产业人才需求,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一是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共建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二是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制订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率先开展1+X制度试点,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职业标准,由教育行政部门依照职业标准牵头制定教学标准,实行职业院校自主申报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相结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要努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加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服务保障,鼓励企业按实际贡献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工资及待遇,给予绩效奖励,支持参与国家科研攻关项目,保护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加强典型成果的宣传推广。

2.打造“业内都认同”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两个支点。高职学校要通过这两个支点,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立足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应用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弥补高职技术研发基础薄弱的短板。一是争取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本着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的原则,校企共同建设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技术服务功能的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二是对接科技发展趋势,以技术技能积累为纽带,面向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统筹多种资源,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开放共享,服务区域内行业企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借鉴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创新基地运营模式,提高基地规划与管理水平,为公众和学生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3.打造对接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专业建设是高职学校教育理念与办学定位的具体体现,间接反映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办学特色。一是坚持需求导向,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建立健全专业结构优化常态化机制,使传统专业建设向“选择性卓越”和“结构性提高”发展,使新兴专业具备“应需而生”和“顺势而强”的特性,从而实现专业群延长产业链、支撑产业链、服务创新链的应有价值。二是坚持系统科学理念,建立健全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机制。设置专业前,要认真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和行业发展研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科学进行专业布局,强化专业与产业的密切对接,其实效体现在毕业生能够运用自身所学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社会认可度。传统的专业布局大多是针对传统产业体系而设立的,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不断进行优化升级,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三是坚持产教科融合,分层逐类开展特色化专业群建设。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是涉及政府、学校、行业与企业多主体的系统性工程,要充分运用协同理论来指导实践,多方共同参与,采用分层分类、逐步推进的方式做好专业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群,塑造品牌专业,发挥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的辐射作用,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实力。

4.打造校企双向流动的高水平“双师”队伍。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技能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水平“双师”队伍,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关键环节。高职学校应坚持服务教学、人才优先、高端引领的基本原则,以 “四有”标准为引领,以教学能力建设为导向,推动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能结构的整体优化,从源头上解决复合、发展、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师资队伍应由引领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复合型教授、具有丰富产业实践经历的专业教师以及掌握产业前沿先进技术的企业兼职教师组成。一是加大外引力度,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储备师资力量,弥补 “双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短板。创新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机制,设置流动教师岗位,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形式,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人才参与专业教学,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汇聚行业有权威、国际有影响的大师。二是加大内培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校企高水平“双师”素质发展平台,引导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参与创新,跟踪和学习行业先进技术,提升教师改进企业产品工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能力,全力打造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名师级专业带头人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三)着力实施“五个提升”,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1.以协同机制强化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水平。高职教育只有实现与产业界紧密对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深度高效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产教协同、校企合作、育训结合的治理机制是高职学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制度保证,是高职学校对接产业前沿,服务中国制造的出路。高职教育是跨界教育,脱离了产教融合,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就是无源之水。就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趋势来看,英国倡导的“需求出发、行业主导、企业参与、董事会治理、第三方评估”的职业教育宏观治理机制,似乎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英国职业教育以就业与技能委员会、行业技能委员会、资格与考试标准办公室以及质量监督局等多元主体协同推进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对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高职学校应积极推进政、行、企、校、研协同育人机制,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校企合作创新案例,组建国家级职业教育集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协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以创新融合理念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打造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应有之义。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必须坚持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平台,适时跟踪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将前沿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将创新思维贯穿学校建设各环节,把学校打造成为区域内举足轻重的创新研发中心,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技术革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秉承创新融合理念,拓展高职学校在服务国家战略、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技能积累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提升其服务发展水平和价值引领作用。一是提升人才服务水平。职业学校要紧盯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人才需求,面向区域人才急需或紧缺领域开展教育与培训,加快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和民生不断改善。二是提升技术服务水平。校企共建技术技能积累与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共建技术研发和服务中心,共同开发培训项目,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技术技能教育培训服务。三是加强成果推广与转化。调动教师开展对外科技服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加强科技技术交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推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转化,服务学校科技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

3.以专业治理理念强化价值建设,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办学理念在高职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专业治理理念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主体性和成熟度的标志,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石。高职学校要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践行“产教融合”“集群发展” “有限卓越”的治理理念,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职业教育高地,彰显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与价值。一是践行“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产教融合的本质是行业企业和高职学校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实现生产与教育一体化。高职学校要将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抓手,以产教融合办学理念为支撑,完善产业与专业协同发展机制,将产业元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构建“产学联合、基地联盟、培养联动”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健全“培养平台共建、教学计划共商、指导队伍共组、实践过程共管、教学质量共推”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二是践行 “集群发展”的专业治理理念。专业集群发展是高职学校服务区域主导产业集群的相近专业或专业群的协同发展。专业集群发展基于职业岗位群相近、行业背景和服务领域相同的原则,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相关专业为支撑,通过集群内资源互通共享,提升优质教学资源使用效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是践行“有限卓越”的发展理念。坚持“中国特色”的本土发展观,结合我国高职学校办学实际,有选择性地进行重点建设与部分突破,积淀特色优势,避免同质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

4.以“人工智能+”理念强化技术支撑,提升信息化水平。信息化建设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高职学校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构建网络化、智能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变革与创新,培养满足时代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高职业学校信息化管理与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以信息化促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一是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将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手段融入办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优化管理模式,提升办学绩效。鼓励校企共建共享数字校园,加快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育人环境。支持校企共建智慧教室和仿真实训室,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混合式教学为主要方式的未来课堂,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泛在学习。二是加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教育服务供给模式转型升级,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适应“人工智能+职业教育”需求及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重点,按照“能学、辅教”功能定位,支持建设微课、MOOCSPOC 等多种形式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广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泛在化与个性化。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动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学校共建共享。三是推动云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教学与管理现代化。搭建互联共享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和管理服务平台,鼓励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手段,推进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变革,不断丰富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校管理效能以及信息化决策水平。

5.以开放办学理念拓展国际化视野,提升国际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必须以开放办学理念促改革发展,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关系,构建与国际职业教育相接轨的质量标准,加强与“一带一路”企业开展国际化深度合作,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国际服务能力。一是积极“引进来”,加大力度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吸收国际先进经验。职业教育国际化不是简单地引进资源,或者外派人员赴国外考察学习,而是通过打造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科学吸收包括人、财、物、标准和制度等国际优质资源,实现教育教学各环节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培养面向全球市场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二是主动“走出去”,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打造在全球化市场的显著优势。加强与职业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设计开发对接国际标准的管理模式、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人才培养等相关标准和制度,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育教学资源,塑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三是把握全球化时代特征,在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坐标中,以全球化的眼光来谋划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国际化促动现代化的实现。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国际化,应以开放理念促进内涵发展,以全面提升人才国际化能力为目标,积极探索同世界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合作办学以及科研合作的新渠道和新模式,提升高职学校办学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为创新驱动、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文章选自《教育与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