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研究参考资讯
2014 年第一期(总第 1 期)
高职教育研究所主办 2014年9月1日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专刊
目 录
【高职动态】
n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n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n 六部门编制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n 江苏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媒体聚焦】
n 习近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n 李克强: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n 《决定》的创新点主要有六个方面
n 高规格职教工作会议时隔八年再开
n 我国职教改革发展综述:构筑人人成才"立交桥"
【专家解读】
n 葛道凯:在“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4年年会”上的讲话
n 陈锋: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解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n 余祖光:如何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
【高职动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以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强化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推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结构规模更加合理。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
——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显著。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政策法规更加健全,相关标准更加科学规范,监管机制更加完善。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更加健全。全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各地要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落实好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五)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六)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
(七)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在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健全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八)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加强涉农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农学结合模式。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利用职业院校资源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三、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九)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十) 健全企业参与制度 。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十一)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十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十三)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研究制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探索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健全联席会、董事会、理事会等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十四)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六)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十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校长培训,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政府要支持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兼职教师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政府要比照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十八)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十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合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影响。
五、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二十)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加大地方人民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二十一)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进行捐赠的,其捐赠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探索利用国(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和机制。
(二十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分类制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到2020年实现基本达标。在整合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动各地建立完善以促进改革和提高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引导高等职业院校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工作机制。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地方人民政府、相关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切实加强所办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一批职业院校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二十三)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逐步建立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有计划地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内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区、市)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积极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有关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严查“双重学籍”、“虚假学籍”等问题,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二十四)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制定奖补政策,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深化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合作。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继续办好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
(二十五)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支持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各级人民政府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六、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六)落实政府职责。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国务院相关部门要有效运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以及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主要责任,结合本地实际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二十七)强化督导评估。教育督导部门要完善督导评估办法,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要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将督导报告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二十八)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研究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用优秀成果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研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国务院
2014 年 5 月 2 日
六部门编制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教育部等六部门组织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具体分两步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得到广泛宣传,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政策更加完备,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专业结构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中高等职业教育全面衔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基本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基本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包括中职和高职)共同推进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更加科学,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运行机制、重大政策更加完善,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成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各类职业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规划》提出,到2015年和2020 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将分别达到2250 万人和2350 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数将分别达到1390万人和1480 万人,继续教育参与人次将分别达到2.9 亿人次和3.5 亿人次。
根据《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终身一体包括职业辅导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劳动者终身学习;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包括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学历职业教育与非学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开放沟通包括: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向沟通的桥梁,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建立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的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
规划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一是优化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布局,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提升服务工业转型升级能力,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加紧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 二是统筹职业教育区域发展布局, 优化职业教育区域布局和优化职业教育城乡布局。 三是加快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步伐, 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环境,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在职业院校建设股份合作制的工作室。 四是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到2020 年基本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初步建成300 个富有活力和引领作用的骨干职业教育集团。 五是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 ,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各地要根据本地产业、人口、教育实际和城镇化进程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规划布局指导意见,指导各地从实际出发逐步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布局和专业。六是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 ,推进高等学校分类管理,探索对研究类型高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高等职业学校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实行分类设置、评价、指导、评估、拨款制度。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七是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 ,加强中高职衔接,完善五年制高职,强化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研究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 八是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健全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九是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和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到2020 年基本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十是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改革教师资格和编制制度以及职业院校用人制度,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 十一是加速数字化、信息化进程,推进信息化平台体系建设,加快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到2015 年宽带和校园网覆盖所有职业院校,到2020 年数字化资源覆盖所有专业。 十二是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体系 ,扩大引进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
江苏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省要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紧密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届时,要建成100所左右的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300个左右的中职现代化实训基地、500个校企共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训平台,建成100个国内领先的高职品牌专业、350个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现代化中职专业群,培育形成200个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建成10个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省内规模以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80%以上,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分别达75%、85%以上。要切实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人才观,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我省将重点构建“四个体系”。一是构建贯通培养体系。拓宽职业院校学生成长空间,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允许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学生根据学籍管理规定,相互转学升学,实行相同课程学分互认。推进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分级培养或联合培养,完善中职高职“3+3”、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培养模式。二是构建产教融合体系。引导职业院校重点围绕新兴产业设置新型专业、针对区域支柱产业建设骨干专业,努力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将工学结合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接受相应的实践动手课程,并根据培养目标同步加强文化和技能学习训练。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三是构建质量保障体系。鼓励职业院校面向企业和社会公开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信息技术促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四是构建政策支撑体系。将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纳入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整体规划,打通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的立交上升通道,打破制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瓶颈。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扭转以学历文凭为导向的用人观念,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信息来源:江苏高等教育网)
【媒体聚焦】
习近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6月23至2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习近平指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前接见与会全体代表并讲话,强调要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比较充分就业提供支撑。
李克强向全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他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培养了大规模的技能人才,为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李克强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不仅要围绕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社会公共服务要求和扶贫攻坚需要,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让千千万万拥有较强动手和服务能力的人才进入劳动大军,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使中国服务塑造新优势、迈上新台阶。
李克强要求,要用改革的办法把职业教育办好做大。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既要加大政府支持,又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更多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打造具有鲜明职教特点、教练型的师资队伍。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关心和帮助职业教育工作者,推动社会各方形成合力,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会上讲话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要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有机衔接,畅通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要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改革办学体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会上讲话指出,要把握职业教育规律,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办学导向,把提高能力作为办学目标,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制度,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努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水平。要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的各个阶段,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不断完善职业培训政策,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模式,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信息来源:教育部网站)
李克强:让“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23日,李克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参加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代表。他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
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李克强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融入社会的行业。要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培训相融合,通过改革的
方式办好、办大职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实现中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中国每年有1000万职校学生毕业,平均就业率在90%以上李克强开宗明义指出,中国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的技能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我国在校职业院校学生约有3000万人,每年有1000万左右的职校学生毕业,平均就业率都能保证在90%以
上。”李克强说,“仅此一项数据足以表明,社会需要大批经过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人才。”李克强对从事职业教育、支持和关心职业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他提出要求,要把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放在实现中国经济升级、促进充分就业的大背景下通盘加以考虑。
李克强说,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换档升级的中高速增长时期,要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必须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这种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让我们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精品制造’,而且还要补上服务业的短板。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批的技能人才作支撑。”他说。
李克强强调,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而改善民生的前提就是要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这方面同样
需要依靠职业教育,需要大规模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不可替代。”李克强说。相比他的这件“作品”,我更欣赏他这种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
今年5月,李克强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考察时,专程来到赤峰功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训车间与师生们交流。一位同学把自己参加数控技能大赛上的获奖零件作品送给总理,李克强仔细端详,连连称赞“接近完美”,并当场表
示,要把这件“作品”摆在自己的办公室。
在23日的讲话中,李克强重叙此事时说,收到学生的获奖“作品”自己感到十分高兴,但更让他高兴的,是这位学生
对他说的一句话:“对不起,我这个零件还有一点瑕疵,比赛时我有点紧张。”
李克强说:“相比他的这件‘作品’,我更欣赏他这种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面对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600多位参会代表,李克强用这个故事强调“职业精神”的重要性。他说,职业技能人才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应该是有敬业精神加职业精神的人才。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职业技能,更要培养职业精神。
“‘中国制造’享誉全球,国内消费者所享受的产品和服务,总体上也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水平,但严格讲,些产品和服务还不够‘精’、不够‘细’。”他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程度就表现在产品服务的质量和精
细程度方面。中国要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必须要跨越这个‘坎’!”
李克强指出,要通过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将中国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他说,中国有13亿人,9亿多劳动
者,如果大多数掌握了高级技能水平,那将是“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用改革办法办好办大职业教育,政府要采取多种办法,调动更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李克强指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用改革办法办好办大职业教育,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既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要采取购买服务等多种办法,调动企业、社会多方面的力量。”他说,“要真正做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使更多社会力量都能进入职业教
育当中。”
李克强指出,对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要注意总结发扬推广、形成政策,使职业教育真正遍地开花,把职业学校真正做强做大。“教师是天底下最值得尊重的职业,职业教育的教职员工同样应该受到尊敬。”李克强说,“希望社会各界、各部门齐心合力,把自己都看成职业教育的参与者。只有这样,中国职业教育才会突破
性进展,中国经济才会迈向更高的台阶!”(信息来源:新华网)
鲁昕:《决定》的创新点主要有六个方面
《决定》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鲁昕指出,《决定》的创新点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是创新了职业教育理念。《决定》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职业教育要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第十四条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作用。这就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也包括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办学的基本定位是为国家进行技术技能积累。这与以前相比,是一个全新的理念。
二是明确了一个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事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明确了多层次多类型职业教育科学定位。《决定》明确,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任务;其中,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改革创新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沟通,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四是打通了“人人皆可成才”的上升通道。打破制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天花板”,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通过深化考试招生改革,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加快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衔接,为受教育者在职场和校园流动转换提供便利。
五是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指示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任务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基本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目标是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
六是提出了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多元主体办学,引导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公民个人积极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多种形式办学,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政府建立与职业教育特点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多种来源的教师队伍,学校编制内教师、政府购买服务岗位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社会聘用教师。多种分配形式,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信息来源:新华网)
高规格职教工作会议时隔八年再开
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先后召开或批准召开了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分别在1986年、1991年、1996年、2002年、2004和2005年。此次会议与上一次间隔8年,为历次会议间隔时间最长的一次。
进入21世纪后召开过的几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除2004年(当年会议由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并讲话)外,均由时任国务院总理出席并发表讲话。
本届政府的领导人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视。
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5月,李克强在考察内蒙古时又强调,用改革的办法形成良性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更多参与进来,共同办好职业教育,增加 就业 ,不断释放“人才红利”。
6月初,全国政协专门就“职业教育”举行一次专题协商会。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主持此次会议时指出,职业教育“既是教育问题,更是重大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
本次会议召开前夕,国务院于昨日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等改革举措。
不出意外,国内高等院校将迎来1999年扩招后又一次大规模变革。对此,业内人士不吝用“高等教育领域革命性调整”来形容。他们寄望这轮改革帮助中国破解高等教育、经济结构、社会就业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
(信息来源:南都网)
我国职教改革发展综述:构筑人人成才 " 立交桥 "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近年来,加工制造、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一线新增从业人员,职业院校毕业生占七成以上。目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重任和挑战,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愈发凸显。
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逆袭”,就业率超过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两年超过99%,专业对口率超过85%!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的这组数字引人注目。奥秘在哪里?校企合作、基地实训、“订单式”培养……最重要的,是在当下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劳动力市场上,职业院校占据“技术技能人才”的优势。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并保持较高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于90%。其中,中职毕业生兼具“本地就业”“第三产业就业”“绝大多数在城镇就业”等特点,每年约有500万农村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了到城镇就业;高职毕业生发展后劲足、就业对口率逐年提升。超过本科生、研究生的高就业率,让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实现了“逆袭”。
职业教育,还助推了城镇化进程,支持了新农村建设。“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年均培训进城农民工2000多万人,累计有4000多万农村新生劳动力在接受职业教育后进入城镇工作,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带技能转移;职业院校为现代农业累计培养输送了近500万毕业生,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打造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职业教育,更扩大了教育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目前,中职免学费政策已覆盖全部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9个省区市全部免除了学费;约20%的学生每年享受1500元国家助学金。最近3年,高职教育使近850万家庭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
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之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标志着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开启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新起点。
《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了解决中高职之间的“脱节”、断层和重复,我国已建立起“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等6种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指导和支持35所地方高校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并有计划地引导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职和高职专业目录也在修订,颁布了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和首批95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了100个对接国际水平的专业标准。
产教融合,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如今,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共识,教育部联合有关行业组建了59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行业所有门类,汇聚专家2600余人,其中行业企业一线的专家达600多人。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形成了全国大赛为引领、地方和学校比赛为基础、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技能竞赛体系。不仅如此,全国已建职教集团约700个,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近2万家企业、700多个科研机构和70%以上的中职校、90%以上的高职校。
举措给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才有力。近年来,中央财政投入500亿元,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支持建设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000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977所高职学校的1816个专业、4556个实训基地,完成了国家级和省级专业教师培训近27万人次,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决定》对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进行了进一步界定,这不仅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层次,也使职业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发生了变化。”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说,“以前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现在是技术技能人才,这样一来,职业教育再不是传统观念中的‘断头教育’‘次品教育’。”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人成才“立交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幅“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画卷正在铺展开来。(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专家解读】
葛道凯:在“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4年年会”上的讲话
大家知道,6月23-2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新世纪以来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接见会议代表并作重要讲话,刘延东副总理、马凯副总理、杨晶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刘延东副总理和马凯副总理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重要讲话,10个单位在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典型发言,袁贵仁部长受国务院委托进行了会议总结。会前,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5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6月3日,俞正声主席主持召开全国政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就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协商;6月16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是全国职教会的基本情况,应该说,内涵十分丰富。学习领会全国职教会精神,有三点体会和认识,今天与大家分享和共勉。
一、把握方位,不为所惑
不久前,一家媒体刊发了《高职学校遭遇大面积“零投档”》的报道,我们仔细阅读了全文,如果单从内容看这篇报道还算比较客观,但是报道的标题歪曲了高职教育的现实情况,对职业教育造成了一定的伤害!针对2014年高职招生的情况,我们发起了抽样调查,在全国1321所高职院校中抽取189所学校的招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剔除一些不完整的数据样本后,符合要求的样本共152个,包括国家示范校、省级示范校、非示范校、民办校等各种类型的高职院校。抽样数据显示,这152所高职院校今年的招生计划是48万人(全部高职的总招生计划是320万),其中的近40万安排在学校所在省招生,8万安排在外省招生。近40万的本省招生计划实际完成105.7%,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本省招生情况良好,又追加了5.7%的招生指标。外省安排的8万招生计划实际完成83%。本省招生和外省招生加起来,实际完成招生计划的101.9%,超额完成招生计划。由此不难得出,高职院校招生总体上不存在招不到学生的问题。那么被抽样的学校中遭遇“零投档”的有多少呢?数据显示,152所学校都安排了外省招生,总计招生省次1909个,出现“零投档”的省次77个,占4.03%,且“零投档”的招生计划绝大部分在5人以下,有些甚至只安排招收1人。总的来说,高职4%的“零投档”没有显著区别于其他类型的高等学校。“不为所惑”,就是说我们要有充分的自信,不为这些负面的、非主流的信息所迷惑。
那么职业教育整体的发展态势怎么样呢?衡量职业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是就业。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保持了很高的就业率,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0%以上,并且持续向好。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具有4个特点:一是, 加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最多,占19.99%,就业率最高,达98%以上; 二是, 在本地就业的学生人数最多,而且逐年增加,达69%,这个数据也反映了我国城乡差距、东西差距在缩小; 三是, 在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最多,而且仍在逐年增加,达57%,这符合我国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趋势; 四是, 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但95%的毕业生在城镇就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农民是怎么转变成市民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具有两个特点:一是, 毕业生收入水平快速增长,毕业3年后收入翻番,达到毕业当年收入的近2.2倍,增长117%,58%的毕业生3年内获得职位提升,这说明高职毕业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二是, 就业对口率持续提升,理工农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到64%。这些全局性的数据充分说明,职业教育的整体态势是好的,而且还在持续变得更好。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随时提醒自己: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贯彻得还不坚定。经常会听到一些同志问,我们高职院校什么时候可以升本。这说明办学理念还需要继续深化、强化。再比如,1300多所高职院校发展不平衡,既有一批好的学校,也有一批学校办得不够好,还不能够为区域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学习领会全国职教会精神,首先要把握方位,把握好职业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整个教育发展中的位置,把握好单个学校在整个职业教育中的位置,不为所惑——不为困难所惑、不为假象所惑、也不为已有的成绩而过多陶醉,时刻保持清醒!
二、把握精神,领会核心
这次职教会描绘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蓝图,吹响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号角,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下一步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的突破性部署,对于在座的高职学校来说,直接相关的有4个方面。
第一个突破:重新定义了职业教育的内涵。 换一句话说就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教会后和会前所讲的职业教育,内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由“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发展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 职教会后的职业教育既包括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专科阶段的职业教育,也包括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职业教育。可以看出,《决定》不仅要求改革职业教育,也要求调整和优化整个教育结构,对职业教育的重新定义也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重新分类。三是,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增加了“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
第二个突破:明确企业也是职业教育办学主体。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重大的理念创新之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但长期以来企业是以志愿者、帮忙者的身份参与职业教育的。既然企业是帮忙,那么可以多做,也可以少做,甚至可以不做,都无可厚非。《决定》提出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明确了办职业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情,也是企业的事情、也是企业的责任。对于如何发挥好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决定》提出了4个政策方向:一是鼓励。 如,《决定》提出“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二是激励。 比如《决定》提出,“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现在有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支持渠道。三是要求。 例如,《决定》要求“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这个政策的最终落实,不仅将解决职业教育的问题,也将解决整个高等教育的难题;《决定》还要求“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这些都是非常明确的硬要求。四是立法。 《决定》提出“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立法是根本措施。
第三个突破: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我们有一个深刻体会:职业教育既是教育战线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全社会都应该关心、支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如何汇聚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合力,需要创新体制机制,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把职业教育办好办强。全国职教会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内容很多。比如,《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开展多元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等等。今天参会的有很多行业组织代表,《决定》提出“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要求行业组织发挥4方面作用:一是 发布行业人才需求, 二是 推进校企合作, 三是 参与指导教育教学, 四是 开展质量评价。在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方面也需要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决定》提出“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让各利益相关方都参与到学校决策中来,才能在机制上保证学校不会走向自我封闭。
第四个突破:把增强针对性作为职业教育提高质量的努力方向。 这也是过去十几年来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这一次《决定》不仅予以认可,而且进一步强化。关于增强针对性,《决定》提出了3方面的举措:一是坚持5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二是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决定》要求“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把实习实训回归到教学环节这个基本定位。实习实训既是教育教学过程,就要有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也就必须要保证教学质量。三是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中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这个过程中,许多中国企业、中国产品“走出去”了。中国企业走出去,职业教育也要跟着走出去,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同时也为当地人民的福祉服务。这是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和要求。
如果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这句话可以是:“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所谓“同步发展”,就是职业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由此,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只有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职业教育才会有生命力;社会各界也要确立这样一个理念: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要走得更稳更好,离不开同步发展的职业教育相伴相随。
三、把握方向,坚定前行。
如何把握今后一个时期专科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在做好各项日常工作的同时,要突出抓好4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科学布局专科高职院校的三大功能 。《决定》明确提出了专科高职院校的三大功能。 一是 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是我们多年来始终为之付出努力的。 二是 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这是技术技能积累最直接的载体。高职院校要和企业共成长、共发展,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相同步。三是 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新中国成立以来,1990年是一个人口出生的高峰,出生了2802万人,此后出生人口一年比一年少;第一个低谷出现在1999年,出生1393万人;第二个低谷出现在2003年,出生1342万人。今年我国退休人口1775万。可以预见,今后十几年的时间内,每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越来越少,退休的越来越多。这个数据说明,在新的人口形势下,高职院校如果仍只关注十八九岁的孩子,可能会失去发展的机遇和动力。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接近3亿,到2034年将突破4亿。这要求传统的学历教育之外,高职院校必须承担起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既包括全日制的人才培养,也包括通过社区教育、终身学习,促进人的持续发展。只有实现专科高职院校三大功能的科学配置,才能实现国务院决定提出的“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第二件事情:做深做细内涵建设。 通过上面的人口数据,大家不难得出,我国的初中毕业生和高中阶段毕业生越来越少是大趋势,高职的生源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决定》提出“三提高”的招生要求,即“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这将进一步改变高职以普通高中生源为主的生源结构。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高职院校生源将逐步变为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中职毕业生,还有具备实践经验的学生。如果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仍然仅仅单一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将无法满足多元化生源的多样化需求,学校将失去竞争力。再有,作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的企业如何真正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也需要认真研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果没有深入细致的实践、总结,就会错过机遇、落后于人。
第三件事情:果断改革高职招生考试。 大家知道,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国务院正式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如何通过改革考试招生,把适合的学生吸引过来,是所有高职院校都无法回避的命题。如果还沿用过去那种考语文、考数学、考外语、考计算机的方法,不仅很难选择到适合高职的学生苗子,更严重的是将对中职发展形成冲击,会把职业教育引向升学教育、走“回头路”。我们职教战线几百万教职员工十几年奋斗总结出来的经验,可能仅仅因为考试招生政策没有制定好、执行好,而毁于一旦。因此我们呼吁,高职院校招收中职学生,一定要考技能。要营造就业能力越强,拥有的继续读书机会越多这样的职业教育文化。这样,高职会办的越来越好,中职也会办的越来越好。
第四件事情:关注学分的积累与转换。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多种学习成果”,包括全日制学习成果,也包括非全日制学习成果,还包括非学历学习成果。这些成果如何实现转换?目前教育部正在加紧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希望大家引起重视,密切关注,不断研究,一旦政策出台,能够结合学校实际予以推进,这也是为高职院校实现“三大功能”科学布局提供新的支撑。
相信,只要职业教育战线的同志们把握了方位、把握了精神、把握了方向,职业教育一定会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我们有信心、有毅力去创造这个更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信息来源:中国高职高专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解读
——在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4年年会上的讲话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 陈锋
部党组在审议《决定》和《规划》时,袁贵仁部长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了一个非常清楚、深刻的战略判断:这是教育结构的重大调整和教育制度的重大创新。《决定》和《规划》虽然说的是职业教育体系,但实际上真正要做的是对整个教育的宏观结构进行调整,是希望通过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对于职业教育的同志来讲,要把职业教育放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放到教育现代化的全局,放到现代教育体系的全局,来思考学校的定位。也希望职业教育战线外的同志更好地理解全国职教会精神,理解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从大的方面讲,这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情;从教育系统来讲,这是与各级各类教育都密切相关的。下面,我就从这个角度,向大家汇报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经济社会背景
概括起来是3句话、12个字: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源泉,就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变革和现代学校制度变革最核心、最重要的动力。《决定》和《规划》都强调技术进步对教育体系带来的结构性变化要求,以及技术进步对职业教育变革的影响和职业教育在技术进步中应承担的责任。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GDP增速放缓,如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需要靠“技术进步”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先进产业技术转移应用。对教育战线来说,服务先进产业技术转移应用成为关注的重点,此类人才培养的规模要占到较大比重,不管是地方普通高校转型发展,还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最核心的着力点也是如何加快先进产业技术的转移和应用,如何加快技术技能积累,从而使每一个产业、社会每一个领域创造价值的能力不断提升,进而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 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技术进步推动了原有产业升级发展;二是出现了大量新兴产业。这对产业人才提出了两个新要求:一是,技术进步导致的产业升级要求一线劳动者能力升级,更多的劳动者需要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与培训,掌握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术和技能。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原动力。世界各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主要增量都是高等职业教育。二是,由于大量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需要培养大量新的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产业升级所带来人才结构调整,可概括为两个80%,即:人才队伍中的80%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中的80%是复合型人才。我们要根据国家产业升级需求对人才培养结构、教育结构进行重大调整。
第3句话是“ 创新驱动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三级跳经常跳不过去。这“三级”中,推广应用领域人才需求量最大;没有推广应用,就不可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如何把人类所积累的知识、把先进的产业技术、把自主创新的成果转化到生产实践中去,转化到生活实践中去,转化到社会实践中去,转化到文化实践中去,这是职业院校应承担的任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职业院校使命艰巨,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职教界一直强调“产业链”概念,要求把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统一起来,按照产业链的要求来组建专业群。我们还要把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结合起来。这“三链”和“三级跳”,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
“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是当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最大挑战,无论是谋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还是谋划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归结起来都是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确定国家人才培养的总体格局。这是最大的规划、最大的质量、最重要的改革创新,是关系到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决定》和《规划》给思想观念带来了深刻变化,要求学校突破关门办学的思想束缚,敞开思想、敞开胸怀,拥抱新兴产业发展、拥抱新的技术革命、拥抱新的工业革命。这是决定每一所学校能不能发展的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现在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全国职教会基本解决了,能否落到实处,取得创新发展,下一步要看地方和学校是否能真正有所作为。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
从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特征两方面来看,指导思想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第一句是“ 就业导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无论哪一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最基本的职责都是促进就业。评价任何学校都有一个底线标准,对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来讲,底线标准就是“就业”,通过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长期职业发展能力来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目前我们也在积极建立第三方评价系统,围绕“就业”这个基本点,综合评价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贡献和对社会的贡献。
第二句是“ 系统培养 ”。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带来了对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根据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要求,系统培养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第三句是“ 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核心的性质、最重要的灵魂,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路径。我们经常讲高等教育要多样化,但十几年来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因为靠内向化的评价、封闭式的发展、人为的规划,不可能形成特色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高校只有服务多元需求,在实践中找准类型定位,坚持开放融合发展道路,才能走出特色化、多样化的发展之路。对职业院校来讲,坚持走产教融合的道路,就必然会实现特色化、多样化发展;通过产教融合这条道路,高等教育同构化和同质化的问题,也能予以解决。
第四句是“ 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整体,就业导向是方向,系统培养是结构,产教融合是机制,全面发展是目标。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词、8个字来概括。第一个词是“ 贯通 ”。要贯通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到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贯通的前提是就业导向、产教融合。没有就业导向、产教融合,就没有贯通。
第二个词是“ 衔接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衔接,搭建起人才多样化成长路线图。要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画清学习者的成长路线,把在衔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从隐性变成显性、从抽象变成具体,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这条路连通起来。
第三个词是“ 立交 ”。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角度来讲,“立交”更多体现为怎样建立教育和就业的旋转门上。教育、就业,再教育、再就业,是学习型社会中人成长最普遍的路径。发达国家,如德国、瑞士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都充分体现了这个规律。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框架存在着把各类教育封闭分割的倾向,我们要按照“立交”的要求,打破“各自为政”的思维,把教育作为一个有机体来认识和规划。要打通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的界限,大部分人认为只有课堂学习才是学习,不认可课堂以外的学习方式。这不是一个科学的理念。“立交”不仅是衔接好教育体系内的各种教育,更重要的还要把教育和就业的“旋转门”建立起来。
第四个词是“ 融合 ”。要建立有效机制,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与产业相融合。特别是学校与所服务的产业、所在的城市、所在的社区,都要建立某种意义上的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过去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结合得不是很好,目前职业教育已探索出了一条路径,走好产教融合这条路就能真正迎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春天。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说明高等教育结构有问题,还没有调整到位,这种情况下,不能过快增加高等教育规模总量。办学校必须要创造价值,从理论上讲,高等教育规模越大,创造的社会价值应该越多,就能更加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难恰恰说明高校没有创造出应有的价值,没有形成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正循环。基于此,建立高等教育开放融合的发展机制是“十三五”期间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需要转变观念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要的也是最难的是转变思想观念。重点要转变4方面的观念: 一是 从精英高等教育思维转向大众化高等教育思维。在高等教育金字塔结构中,塔尖的话语权远远大于塔基,一百所高职院校发出的声音不如一所985院校发出的声音影响大。再者,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大部分接受的是精英教育,思维方式受到精英思想的影响。只有转向大众化教育思维,站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理解高等教育的结构,才能促进人才培养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相适应。
二是 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短缺经济时代所有的产品都有需求应对,短缺经济结束后,则必然要求把提高质量、调整结构、技术进步放在重要位置,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经济政策的重点始终是在调整经济上。同样,在教育短缺的时代,毕业生拿到文凭就肯定能找到工作,但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质量问题、结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起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的机制,需求倒逼改革。
三是 要把创造价值作为评价学校的基本标准。教育的方针是为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具体到评价标准就是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为经济社会创造价值,要为学习者创造价值。在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基础上,要明确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基本定位和价值标准。对研究型大学,评价的标准主要是要按照国际标准评价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按照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评价社会贡献;对应用型大学、高职院校,重点要评价对行业、区域、社区所作出的贡献。虽然具体的评价标准不一样,但共同点都是看是否创造了价值。
四是 要始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也要求“知行合一”。当前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如何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是贯穿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基础科学研究要和科学实验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职业教育、应用技术教育要跟生产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文化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培养行业企业欢迎的有用人才。
高职院校领导作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者,要具有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对照的精神。自我反思就是针对传统观念去反思,自我对照就是不断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规划要求相对照。如此,才能始终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四、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高职院校的关系
《决定》和《规划》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很多高职院校对此意见很大:为什么不允许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有意见很正常,但这存在一个误解。关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发展,分为政策和制度两个层面。政策上 ,通过示范引领的办法,选择一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本科转型做试点。 制度上 ,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政策具有当前性,制度具有长远性。高等教育结构需要根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大的战略布局,转型发展是整个战略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引导部分普通高校转型发展是三个方面的交汇点。 第一方面 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主要出在一部分普通本科院校身上,这些院校必须转变办学模式,转为应用技术类型,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加快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第二个方面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经济转型对人才转型、产业升级对人才升级的要求,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贯通培养。第三方面 是搭建学习型社会人才成长立交桥。当前人才成长立交桥存在断点,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继续学习深造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只能到普通本科院校接受学历教育、知识教育。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学习型社会只能是一部分精英的学习型社会,而不是大众的,不是真正的学习型社会。一批本科院校转型后,可以搭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继续学习深造的上升通道,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要求。基于这三个方面需求的交汇,转型发展在现代教育体系建设中居于重要位置。
从长远的制度角度来看,应用技术本科学校将有三个来源:一是新建,二是转型,三是升格。这里首先要明确转型发展与高职院校原则上不能升格,并不相互冲突。高职院校原则上不能升格,是延续下来的政策;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针对现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所提出新的政策。但从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角度讲,今后随着院校设置制度的改革,“升格”这个概念一定要退出历史的舞台。一所高校的类型、层次如何定位,关键要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所以,随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启动,各地必须抓紧做好高等教育结构安排的需求论证工作。但也必须承认,转型发展跟高职院校密切相关,会强化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竞争,从宏观上来看,这是好事。在当前政策下,高职院校不要再无意义的盯着“升本”,不管升不升,都要坚持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这一条是确定无疑的。高职院校必须坚定发展职业教育的思想,按照《决定》和《规划》的要求,进一步激发自身办学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说明有的学校已经具备了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和条件。我们要有信心!
希望高职院校领导都能深入转变观念,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格局来考虑问题,从教育结构调整、管理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真正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决定》和《规划》的改革部署,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信息来源:中国高职高专网)
余祖光:如何调动办学主体积极性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调动多元办学主体积极性,特别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大胆试验,已经取得较大范围的成功经验,初步形成协调用人方、学习者、办学者等职业教育多元利益相关者的
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了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对于职业教育的公共参与制度。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原有政策效果反馈、现有各项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项目试点和各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又做出了实质性突破。
要调动职业教育民办主体积极性,就必须解决好其遇到的办学门槛高、难以享受政府购买服务、参与不了课程教材开发等问题。《决定》在继续强调民办与公办主体同等法律地位、一视同仁的基础上,出台了新政策,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决定》提出在办学模式上给予更大创新空间,如可以独资、合资、合作多种形式办学;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的权利,为此鼓励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在优化机制和参与管理上,一是提出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对已有成功做法给予认可;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打破了这方面进入的所有制门槛;三是健全了政府补贴、政府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等制度;四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是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关键。《决定》根据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付出给予合理的税收优惠,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通过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使企业和学校做起来更加名正言顺、责权对等,获得激励。《决定》重申了行业指导作用并增加了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提出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明确政府如何实现职能转移并在给予政策支持的同时强化服务监督;明确行业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这一规定解决了原有政策停留于一般号召,无法落地的尴尬局面,同时开创了政府引导行业组织发挥作用的现代治理新局面,提升了民间社会的自组织能力。
职业院校作为重要的办学机构,关键是要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形成可靠的治理结构,解决好权力简单下放收不到实效的问题。《决定》从制度建设层面,提出了职业院校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求。这一要求有利于完善现代职业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和教师管理制度,它既坚持了一般现代学校制度的共同原则,同时也强调了职业院校特色,为提高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奠定了制度基础。如,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从基层学校组织上落实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管理。又如,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有望改变中等职业学校照搬普通中学模式带来的一些不符合职教规律的负面
效应。 (余祖光 作者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